当若尔盖湿地的黑颈鹤掠过浩渺沼泽,雪山之巅的雪豹踏过嶙峋崖壁,大相岭山谷中的珙桐花海随风掀起白色浪涛——巴蜀大地上,4万多种生灵正演绎着生命共同体的壮美交响。

黑颈鹤
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四川不仅是人类宜居的家园,更是庇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多种珍稀动植物的生态方舟。以横断山脉为脊,以长江黄河为脉,四川诠释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文明真谛,将“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淬炼成现代生态保护的密钥,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
蜀地密码:为何四川是生物多样性“天花板”?
“铁树开花已属难得,而雌雄苏铁同时绽放更是难得一见。”5月,攀枝花苏铁园内两株稀有的灰干苏铁盛开,雌株与雄株的花序在同一时间绽放光彩,形成双株同步开花的奇特景观。攀枝花苏铁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四川大熊猫、自贡恐龙并称为“巴蜀三宝”,依靠得天独厚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条件,避开第四纪冰川威胁而孑遗至今。

攀枝花苏铁 田川摄
层叠山河织就生命摇篮。从攀枝花苏铁的繁茂,可一窥四川独特自然环境的“秘密”——横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等五大地貌单元,囊括从亚热带到寒带的六个气候梯度。森林覆盖率超40%,草原面积1.45亿亩,内陆湿地面积居长江经济带之首。3.81亿亩林地织就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如同巨型廊道串联起生命谱系。横断山脉的褶皱地带成为“生灵避难所”——冰川期幸免于难的古老物种、人类侵扰难以触及的秘境,在此成就了中国特有物种的超级基因库。
据统计,四川自然分布有脊椎动物1400余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30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1种;高等植物1.4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9种,生物多样性“家底”丰厚。
生命的奇迹不仅定格于攀枝花苏铁。阿坝州松潘县白羊保护区的红外影像中,野生大熊猫幼崽拨弄相机,用鼻尖探索世界,毛茸茸的剪影与雪山相映成趣。作为旗舰物种,大熊猫见证着四川生态保护的奇迹:2015年,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确认四川野生大熊猫1300余只。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四川山鹧鸪 巫杨麟摄
另一个“逆袭”的故事来自四川山鹧鸪:20世纪90年代末被预言灭绝,因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实施,其种群数量已增长了一倍,超过2000只,从根本上扭转了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四川山鹧鸪种群监测与栖息地修复示范项目全面启动,完成两轮野外种群现状调查与监测,栖息地修复已开工建设,物种存续的史诗还在不断书写。
植物界的瑰丽同样令人震撼:白皮云杉、康定云杉、大叶柳、毛桤木和峨眉矮桦等为四川特有;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光叶蕨等曾一度被认为绝灭或行将绝灭的物种重现山林。峨眉拟单性木兰保护工作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获联合国认可。大量珍稀动植物的相继回归,诉说着四川“中国特有物种数量数一数二”的荣耀。
保护行动:从政策到科技的立体防线
清晨的大相岭云雾缭绕,荥经片区管护总站的宋心强和队员们背着设备,沿着泥巴山保护站的山脊线攀爬。他们每三个月要完成一次覆盖860公里、440个网格的巡护任务,更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山脊相对平缓,野生动物大多喜欢沿山脊活动,更节省体力。这里视野也好,一眼能望去20多米,能拍到的东西更多。”队员杨稀熟练地将相机架设在视野开阔处。

泥巴山廊道红外相机记录到大熊猫
这些“生态之眼”每年累计拍摄超10万条影像,记录下大熊猫、林麝、四川羚牛等多种珍稀物种的活动轨迹,与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共同编织成一张“保护密网”,折射出生物多样性立体保护的全景。
全域的立体保护,其核心支撑首先源于政策创新与制度突破的顶层设计:全省构建起“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保护地体系,形成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保护网络。有序实施人工繁育大熊猫、林麝、豺、朱鹮、豚鹿的野化放归,物种迁地保护卓有成效。新版《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发布,依托“林长 检察长”“生态法庭”等机制强化执法衔接,法律保护坚强有力。全省林木覆盖率达51.8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2.57%,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7%,荒漠化面积较上一个监测周期减少99.31万亩,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

雅安国家公园入口社区
政策基石之上,科技赋能正重塑生态保护范式。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数字平台将百余条巡护线路转化为可视化数据,界桩、矿产资源等具体位置清晰可见,巡护员巡护里程、动物痕迹点分布等信息实时更新。综合行政执法智慧平台让每一个执法事项都有一个专属的“独立编码”,从群众举报到现场处置的时间压缩至30分钟,大幅提升违法证据固定效率。科技赋能动态监测,让全省保护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科技延伸保护“触角”,人类活动的有序退出则为自然腾出修复空间。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区域,在关停、退出区域内小水电、矿场等场所后,西岭大飞水、小飞水等“千年飞瀑”胜景重现,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在此延续基因;若尔盖花湖拆除旅游设施,控制畜牧超载率,通过生态堤坝恢复湿地功能,连续3年的监测发现多种新珍稀物种。
数字背后,是四川践行“生态留白”的决心——通过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结合,以“退”换“进”,重塑“多样世界,生生不息”的生态版图。
全民参与:共建绿色未来的四川实践
朝阳灿烂,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的胡太伦带着望远镜和记录本走向山林。这位曾经的乡村客运司机,如今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鸟导”。“以前跑车一个月挣3000元,现在带观鸟团、经营民宿,一年能赚20多万!”在环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经济带,像胡太伦这样的转型故事比比皆是——依托“国家公园 ”模式,多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藏在每个守护自然的行动中。

光叶蕨
唐家河保护区的入口社区处,“唐家河蜂蜜”“平武五味子”等原生态产品持续热销,青溪古镇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构建“山上旅游 古城住宿”的发展模式;绵阳市平武县虎牙藏族乡的土地梁高山杜鹃次第盛开,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打卡……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经济收益反哺生态保护,更多主体从守护绿水青山中得到实惠,四川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全民参与的根基。
随着攀枝花苏铁保护区内苏铁球花竞相绽放,科普区内的自然学堂也悄然开课。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行走于攀枝花苏铁自然教育小径,近距离观察攀枝花苏铁群落,参与“攀枝花苏铁人工授粉体验”“种子的秘密自然探索”等特色活动,解读“植物活化石”的神奇密码。
“每一株都是跨越地质年代的活档案!”从旁观者到行动派,自然教育构建起更深层的社会联结,重塑公众认知,生态保护成为社会共识与文化自觉。

川金丝猴 何晓安摄
从雪山精灵到湿地候鸟,每一份生命的律动都是生态四川的骄傲;从珙桐花开到赤松茸破土,每一寸土地的馈赠都在诉说守护的力量。蜀道青绿处,生命共此时。今日四川,不仅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筑牢根基,更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样本,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正以更高站位统筹保护与发展,奋力书写美丽中国的绿色答卷,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